傷亡
编辑
事後,金梅爾将军稱:「我必須承認,这確是一場非常漂亮的軍事行動;撇開奸詐的行為不說,日本人這次真的表現的相當出色。[10]」珍珠港的空襲共持續了一個小時又50分鐘,日軍獲得了決定性勝利。
截止1941年12月,美国太平洋艦隊共有12艘主力艦,其中有9艘戰鬥艦和3艘航空母艦,在被攻擊時珍珠港共有96艘船隻,其中被癱瘓了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8艘輔助性船隻,合計共30萬噸。完全被摧毀或不再使用的只有亞利桑納號戰艦、奧克拉荷馬號戰艦、作為靶艦的猶他號戰艦,其餘在花了一年多時間於港內打撈後,紛紛在太平洋戰场上被投入使用,只有幾艘重建的船隻修至戰爭末期。而在全部的390架飞机中,被摧毀了188架(有92架屬於海軍戰機,96架屬於陸軍航空軍機),受損157架(126架陸軍機和31架海軍機),以卡內奧赫和埃瓦機場受損最為嚴重。两个機場共有82架飛機,僅有1架飞机在攻擊後保有升空能力。
而美军人員傷亡則为:2,403人死亡,1,178人受伤;其中海軍:2,008人陣亡,710人受傷(死亡人數近半數自亞利桑納號)、陸戰隊:109人陣亡,69人受傷、陸軍:215人陣亡,360人受傷、平民:68人死亡,35人受傷[註 8]。許多美軍士兵在當日表現英勇,此事件共頒發了14枚荣誉勋章、53枚海軍十字勳章、4枚銀星勳章和4枚海軍與陸戰隊勳章。
美軍太平洋艦隊各艦受創程度:[10]
戰艦
亞利桑那號戰艦:彈藥庫爆炸,全毀。
加利福尼亞號:被魚雷打出缺口進水,漂流3日後沉沒於海床中,之後被打撈修復。
奧克拉荷馬號戰艦:全毀,在港內沉沒,後來將其撈起並報廢,結果在移送拆除中遭遇暴雨,只能放任其沉沒[35]。
西維吉尼亞號:被擊沉,之後被打撈成功修復。
內華達號:攻擊時被拖往港外,後來被修復。
賓夕法尼亞號:輕傷,後修復。
馬利蘭號:重創,後修復。
田納西號:重創,後修復。
靶艦
猶他號戰艦:沉沒。
巡洋艦
海倫娜號(英语:USS Helena (CL-50)):遭到一枚魚雷擊中,後修復。
檀香山號:遭到近失彈波及,輕傷。
洛利號:遭一枚魚雷擊中,後修復。
驅逐艦
卡辛號(英语:USS Cassin (DD-372)):嚴重損毀,沒有修復,直接退役並重新建造[36]。
唐斯號(英语:USS Downes (DD-375)):嚴重損毀,沒有修復,直接退役並重新建造[36]。
赫勒姆號:輕傷,修復。
蕭號(英语:USS Shaw (DD-373)):被三枚炸彈擊中,修復。
特殊艦種
奧格拉拉號布雷艦(英语:USS Oglala):幫海倫娜號擋魚雷,結果導致艦船傾覆,使其回爐重造。1944年變為引擎修理艦回到戰場。
女灶神號維修艦(英语:USS Vestal):當下正為亞利桑那號整修,於是乎受到重創(兩枚炸彈擊中),但艦長說道「小伙子們,我們要讓這艘船動起來(Lads, we're getting this ship underway)!」, 當天就讓這船能航行了。
柯蒂斯號水上飛機母艦(英语:USS Curtiss (AV-4)):被一枚炸彈以及一架飛機重創,後修復。
蘇托由莫號拖船(英语:USS Sotoyomo (YTM-9)):被蕭號爆炸衝擊,當場沉沒,但修復成功。
YFD-2輔助浮動干船塢(英语:YFD-2):被一枚炸彈擊中,以及被蕭號的爆炸衝擊,當場沉沒,很快就修復完畢,之後協助蕭號移動去維修港口。
此列表並非全部太平洋艦隊艦隻,僅有受創艦隻。
相較之下,日本損失則非常小,共损失29架軍機[37](9架戰鬥機、15架俯衝轟炸機和5架魚雷轟炸機,其中有14架俯衝轟炸機和6架戰鬥機是在第二波攻擊中損失的)[註 9],55名飛行員。潛艇部隊則有4艘袖珍潛艇被擊沉,還有一艘袖珍潛艇因為擱淺而导致一人被美軍俘虜,共9人陣亡(後被以「九軍神」之稱在日本國內宣傳[註 10]),部份程度上因為這次潛艇的失敗,造成其後發展經費被刪除,並使潛艇部隊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被派往作為運輸物資的工作。
長遠影響
编辑
山本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越性,雖然之後的南方作戰極為成功,但仍無法打敗擁有絕對物資優勢的美國。在珍珠港事件的25週年紀念日中,源田實表示:「在軍事行動上,珍珠港的攻擊行動是當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卻是極大的錯誤,導致日本最後走上投降一途......[10]」
日本的原计划是在袭击前中止与美国的协商。到12月7日为止,日本驻华盛顿的外交官一直在与美国外交部进行广泛的讨论,包括美国对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东南亚的反应。袭击前日本大使从本国外交部获得了一封很长的国书,并受令在袭击前(华盛顿时间下午一时)将它递交给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但日本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未能将及时解码并打印。最终,这封国书在珍珠港遭到袭击后才被递交给美国政府。实际上,这封国书在日本递交前就已经被美国情报机构解码。乔治·马歇尔在读过这封国书后立刻向夏威夷发送一份紧急警告(該文件並未註明「緊急」或「特急」的資訊[10]),但由于美军内部传送系统的混乱,这篇电报不得不通过民用电信局来传达。袭击数小时后,一个年轻的日裔美国邮递员将这张电报送到夏威夷美军司令部,而總司令金梅爾看完則將它扔进了垃圾桶[17]。
攻擊珍珠港的行動后来被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在珍珠港的行動實際上僅摧毀美國陳舊的大艦巨砲主義,航空母艦則絲毫未損,不足以長時間影響戰局,山本曾說道:「頭六個月或一年大約是可以順利進攻的。但對於第二和第三年的戰事,我就毫無信心了......[38]」;另外,就山本的計畫是為了阻止美軍往太平洋東部救援,而美軍計畫(即橙色計畫)則是與日軍開戰時要放棄其據點,並於大本營擬定之地點決戰,因此攻擊珍珠港是原本日美兩方都沒有想過的,也可以說山本此計畫是沒有必要的。而關於第三波攻擊,山本也由于此事对南云的不破壞基礎設施和油槽透露过不满,其表示南云中将像一个小偷得手后急急逃跑,没有抓住机会继续扩大战果;南雲對此則不認同,並重申已達到預期目的。
在日本奇襲珍珠港,大敗美軍艦隊消息傳開後,日本國內舉國歡騰,東條英機甚至說:「我保證終能取得最後勝利」,山本在寫給他姊姊的信中說道:「戰爭終於要開始了,雖然現在到處充溢著熱鬧喧嘩,但這一切都會消失......珍珠港的勝利微不足道,不適合用來大肆宣傳,這樣會使日本人民忽略了事情的嚴重性[10]」,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南方作戰
编辑
主条目:南方作戰
1942年太平洋戰爭的形勢(紅線圈內是日軍所到達最大的勢力範圍)
在執行珍珠港的「Z作戰」後,大本營相繼發起南方作戰中的其他行動,分別為:
攻取菲律賓—「M作戰」:由空中攻擊四個目標,五支部隊進行登陸。
攻取馬來半島—「E作戰」:由空中攻擊5個目標,3支部隊登陸,和1支部隊自泰國入侵。
攻取荷屬東印度—「H作戰」
攻取關島—「G作戰」
攻取英屬婆罗洲—「B作戰」
攻取香港—「C作戰」
攻取俾斯麦群岛—「R作戰」
這些配套作戰也十分成功,英美荷由於陷於歐洲局勢與軍力真空,列強殖民地相繼被攻佔,使日本快速擴增在太平洋的勢力範圍,東及索羅門群島,西至緬甸,且俘虜大量盟軍士兵[17]。此外,在攻取馬來半島的作戰中,日軍再度使用魚雷機攻擊戰艦的行動,在馬來亞海戰中擊沉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同珍珠港終結大艦巨砲主義;英國遠東的艦隊被迫撤至印度錫蘭,其後又在積蓄反擊力量的期間被日軍重創,其海上勢力被逐出遠東地區。
美国及其他各國反應
编辑
罗斯福签署对日宣战书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向德國、意大利宣戰佈告
事件发生的次日即1941年12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羅斯福在國會发表珍珠港演说:
No matter how long it may take us to overcome this premeditated invasion, the American people in their righteous might will win through to absolute victory. I believe that I interpret the will of the Congress and of the people when I assert that we will not only defend ourselves to the uttermost, but will make it very certain that this form of treachery shall never again endanger us.......I ask that the Congress declare that since the unprovoked and dastardly attack by Japan on Sunday, December 7th, 1941, a state of war has existed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Japanese empire.[39]
无论应对这场预谋的侵略要耗费多久,正义在手的美国人民都会获得全面的胜利。我不仅将会最大程度确保我们的安全,还将确保我们再也不会被此类不义行径所伤害,我相信这也是国会和民众的心声。......我请求国会宣布,自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这天无故发动的卑鄙袭击始,美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美国国会以只有一票反对[註 11]通过了对日本的宣战。罗斯福立刻签署了宣战书,他称12月7日为一个“国耻日”。美国政府继续和加强了军事动员并开始将其经济转化为战时经济模式。
同日,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南非及中美、南美等部份國家全部向日本宣戰,以上這些同盟國亦透過珍珠港事件向其他次要軸心國成員如匈牙利、保加利亞、芬蘭和羅馬尼亞宣戰,未向德國和意大利宣戰的中美國家也加入戰爭。滿洲國在當日亦向美國宣戰。12月9日,中華民國正式向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宣戰[40][41]。
日本的盟國向美國宣戰
编辑
12月11日墨索里尼於威尼斯廣場發表演說對美國宣戰(當天實拍照片)
12月11日希特勒於帝國議會發表演說對美國宣戰(當天實拍照片)
“
你们的宣战很正确。这也是问题唯一合适的解决方法了。日本一直在按部就班地追求谈判,能谈到什么时候就谈到什么时候。但是如果对方感兴趣的只是以此拖延时间和羞辱你们,而非真的要达成协议的话——那你们就应该狠狠打击他们,一秒也不耽搁地宣战[42]
”
——希特勒向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表達他對珍珠港事件的看法
歐洲戰場上,早在11月30日日本通过當地大使向德國表態將和美國開戰[43]、12月2日日本向義大利表態將和美國開戰[43],12月5日德國和義大利承諾宣戰。珍珠港事件發生4天後的12月11日,兩國履行了承諾向美國宣戰。當日下午2時45分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廣場向聽演講的群眾發表長達4分鐘的宣戰演說[44],墨索里尼在演說中回顧了鋼鐵條約和三國同盟條約的重要性、稱日本的行動是出於自衛、以及大讚日軍準備充分令美軍在廣闊的太平洋上遭受了可怕的打擊[45]。12月11日下午3時,希特勒在帝國議會發表長達90分鐘的宣戰演說[10][46],希特勒在演說中回顧了過去三年德意兩國在歐洲及北非戰場上的戰績、過去三年德美關係的惡化、以及稱日本的行動是出於對「羅斯福和猶太人」的自衛[47]。
在接下來四天,其他的次要軸心國成員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12月12日[48])以及克羅地亞(12月14日[49])也對美国宣战。12月15日德意日三國代表討論了瓜分世界的計畫[50]。从三國同盟條約协议来看阿道夫·希特拉和貝尼托·墨索里尼没有这个义务但还是这样做,因為德國和義大利希望利用日本令美國轉移視線至亞洲,從而減少美國對歐洲戰場的干涉。太平洋爆發戰事已令北非戰場的部份英軍及澳洲軍調去亞洲對付日本。
美國的參戰使盟國獲得巨大的工業生產力,英國即時解除被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茲潛艇艦隊在大西洋海戰斷絕物資的危機;蘇聯則爭取到在德國巴巴羅薩行動後,將工業轉至烏拉山恢復生產的時間;兩國也獲得能夠對德國反攻的大量物資。而希特拉和墨索里尼誤判局勢,以為美國會「先亞後歐」,但美國卻以「先歐後亞」的策略將焦點放在歐洲戰場擊敗德國和義大利後才全力對付日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甚遠。
美國本土的進攻
编辑
自珍珠港的攻擊行動後,日軍南下進攻東南亞的盟軍殖民地,紛紛佔領且勢如破竹,其後又對美國沿岸進行空襲,美國西岸民眾擔憂日軍登陸。美軍認為美國西岸海岸線過長,難以防守,羅斯福下令準備洛磯山脈的防務,軍方高層認為若無法阻擋於該處,將會使日軍持續進攻至芝加哥。而就其登陸的必要性,山本認為若要戰爭結束只有兩種方法,一是佔領珍珠港,以此為跳板持續進攻美國本土,打到華盛頓特區逼使談判;另一種是以建立的東南亞國防圈持續消耗美國資源,使其認為戰勝需付出巨大代價,重回談判。
珍珠港事件後,日本將其主要運輸艦與士兵都投入了太平洋各地,已無能力佔領珍珠港和進而登陸本土。就算登陸珍珠港或是美國西岸,日軍要確保其補給也是問題,太平洋整個過長的補給線並非日軍所能負擔;再者,比照日軍在中國戰場這種大陸作戰的表現,也不可能持續進攻至華盛頓。但美國在西岸還是做了防務工作,包括挖防空洞和訓練沿岸部隊,而整場太平洋戰爭裡,日軍僅對美國西岸造成小規模的損害。
日本潛艇部隊戰果
编辑
日軍在攻擊前一日派出的五艘甲標的袖珍潛艇的戰果與下落,雖然五艘潛艇確實都損失了,但美軍的戰爭記錄卻顯示並非五艘都遭到發現及獵殺;日方也有甲標的組員在空襲結束後向聯合艦隊回報「攻擊成功」的記錄,都說明有至少一艘以上的潛艇於攻擊行動中殘存(被認為發出“襲擊成功”電訊的甲標的,於戰後數十年於珍珠港水道附近的水底污泥中被發現)。此外,傳統上「五艘甲標的全無戰果可言」的說法近年也受到質疑,九零年代時有學者宣稱,他們在利用現代影像分析技術分析日軍第一波攻擊空照圖時發現疑似潛艇的潛望鏡與魚雷航跡出現在港灣內,從而主張日軍潛艇擊中至少一艘美軍戰艦,不過尚未成為普遍接受的說法[51]。
日裔美國人拘留
编辑
主条目:日裔美國人拘留
这次突然袭击后夏威夷島上開始流傳「日本工人將甘蔗田的甘蔗砍成標示指引日本軍機」與美國西岸日裔美國人從事當地的破壞工作[10],甚至說日軍即將登陸夏威夷。美国西岸军区长官约翰·德威特将军声称有日裔或日裔后代作为间谍和破坏分子的情报并建议罗斯福下令将他们监禁起来,羅斯福也下了此命令,後來美國本土與夏威夷共約有11萬日裔美國人被轉移到拘留營[52],但此政策施行程度不一,美國西岸的日裔民眾被拘留比例遠超過東岸。這項政策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種族歧視與有違自由民主的政策,被拘留者依照不同標準,需要強制勞動以及放棄其財產,拘留期間也有人受傷與死亡;1944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強制拘留為牴觸憲法,但支持排除太平洋沿岸日裔民眾的行動[53]。
整場二次大戰中,共有10萬多日裔美國人從軍去歐洲與德國和義大利作戰,還有6,000人於太平洋地區擔任翻譯工作;美國於1988年發表此政策為種族偏見[54],並對其拘留群眾給予共超過16億美元的賠償[55]。
珍珠港人員與防務的後續
编辑
此章节需要擴充。 (2012年8月7日)请協助改善章节,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或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珍珠港事後加強防務,以防日軍的登陸與儘速打撈各船艦。因為防守不力,總統下令將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金梅爾海軍上將與陸軍夏威夷軍區(Hawaiian Department)司令沃爾特·肖特(英语:Walter Short)陸軍中將降階至少將,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兩人的這種遭遇是不公平地當了替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