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挖出血指的是在挖耳过程中,因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甚至鼓膜损伤而引发出血的情况。这种状况需要及时且正确地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挖耳并初步止血、清洁耳部、判断损伤程度及后续处理等。
1、立即停止挖耳并初步止血:
停止动作:一旦发现耳朵挖出血,应立刻停止挖耳行为,防止进一步损伤耳部组织。继续挖耳可能会加重伤口,导致出血增多或造成更严重的耳部损伤,如鼓膜穿孔扩大等。按压止血:可使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轻轻按压在外耳道口。按压时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于用力,以免对受伤的外耳道皮肤造成二次伤害。通过按压,一般能促使出血部位的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初步止血的目的。按压时间应持续数分钟,直至出血明显减少或停止。2、清洁耳部:
在出血停止后,可使用生理盐水对外耳道进行清洁。生理盐水具有清洁和杀菌作用,能有效清除外耳道内的血液、耵聍及其他异物,降低感染风险。可将生理盐水缓慢滴入外耳道,然后让头部偏向患侧,使液体自然流出,重复数次,以确保外耳道清洁。但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将棉签等物体深入外耳道内部,以免损伤伤口。3、判断损伤程度及后续处理:
自我观察:仔细观察出血停止后的耳部症状。若仅为外耳道少量出血,出血停止后耳部无明显疼痛、听力下降、耳鸣等不适,可能损伤较轻,多为外耳道皮肤擦伤。此时,保持耳部干燥,避免进水,防止感染,一般数天内伤口可自行愈合。及时就医:若出血较多,或出血停止后出现耳部剧烈疼痛、听力下降、耳鸣、耳闷等症状,很可能存在鼓膜穿孔或其他较严重的耳部损伤,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耳镜检查,直观地观察外耳道和鼓膜的损伤情况。若确诊为鼓膜穿孔,较小的穿孔一般可自行愈合,期间要严格保持耳部干燥,避免感冒,防止用力擤鼻,以免导致中耳感染。较大的鼓膜穿孔或伴有其他严重耳部损伤,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如鼓膜修补手术等。在恢复期间,若耳部出现疼痛加剧、发热、分泌物增多且伴有异味等异常情况,应再次就医。这可能提示耳部发生了感染,需要医生及时进行处理,防止感染扩散,引发中耳炎、内耳炎等更严重的耳部疾病。
耳朵挖出血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在耳部受伤恢复期间,要特别注意保护耳部。避免耳部受到外力撞击,如运动时注意避免碰撞头部,乘坐交通工具时防止耳部被挤压。同时,严禁再次挖耳,即使感觉耳部有不适或异物感,也应避免自行处理,防止损伤未愈合的伤口。保持耳部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洗头、洗澡时,可使用耳塞保护耳朵,防止水流入外耳道。若不慎有水进入耳内,应立即将头偏向患侧,让水自然流出,然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外耳道周围。不要使用棉签深入耳道吸水,以免损伤伤口。游泳时,尽量避免前往卫生条件不佳的泳池,若耳部伤口未完全愈合,应避免游泳,防止水中的细菌感染耳部。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耳部伤口愈合。避免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过度劳累都会削弱身体的恢复能力。同时,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进而影响耳部的恢复。